今天是:
最新公告:
· 投稿启事    2023/02/22      · 关于大学城校区人脸识别系统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22/10/31      · 重庆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主题、标识、校友之歌征集启事    2023/04/11      · 2022年离退休人员稿件统计表    2022/12/07      · 重庆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拟录用临聘人员公示    2022/07/07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党建工作>>专项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正文
通往美好生活之路
2021年09月24日 向永寿  原创   (点击: )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通俗的话十分接地气,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因为一般老百姓的梦想或基本要求,不外乎有衣食无忧的生活,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比较可靠的社会保障和比较好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习近平还说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党中央把执政为民、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对于我们这些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乃至50年代后出生的人来说,都经历过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风风雨雨,还特别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过程,深刻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深知通往美好生活之路的坎坷和漫长。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十年代末期,对于像我这样来自贫困家庭的人来说,幼年时代的基本梦想就是能够吃饱饭;求学和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能够离开农村,摆脱贫困,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就我本人来说,这个梦想,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奋斗,到1998年退休时,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不过我们这一代人还会有父母至少一人无退休金,也无医疗保险,还得为他们的病痛和养老送终埋单。

回顾实现温饱的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人民公社化,广大农民群众耕者有其田,加上风调雨顺,粮食连年丰收,日子也越过越好。到了1958年夏季,又是一个丰收年, 夏秋时节,丰收景象指日可待,全国各地也不断传来丰收的“喜讯”。在新闻广播中,突然出现了一些“振奋人心”的“放卫星”似的“新闻”,例如什么地方出现了水稻亩产“超万斤”,甚至“亩产几万斤”说得有板有眼,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类似“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高产”的口号,换句话说粮食生产也可以“大跃进”了,弄得我们当年这些青年学生一时“云里雾里”,好像是真的一样。虽然当时我们心里对这些新闻报道也似信非信,但仍然加入了“欢呼”的队伍,好像共产主义社会真的就是来了。于是在我所出生的农村,从生产小队到生产大队都办起了“公共食堂”,认为农民已不需要一家一户单独开伙了,大家都沉浸在“欢呼丰收”和“幸福日子”的喜悦里。认为粮食已多得真的吃不完了,任其大量急待收割的粮食和薯类烂在田地里。当年我还在云阳中学读高中二年级,放假时我和一些同学步行回家途中,路过“马领镇”时,就碰上一“公共食堂”打起横幅“吃饭不要钱”招呼路人免费用餐。我们这些中学生看到此情此景高兴极了,走了几十里路正好有点饿了,于是应声进去大吃了一顿。到晚上回到家时知道,也不准在家单独开伙了,每家每户都必须去“食堂”吃饭。由于几千年的习惯,农民一家一户动炊惯了,也有农户不愿意加入“公共食堂”,其后果是家里的铁锅被砸了。

但是,这种日子好景不长,由于粮食和薯类没及时收割,这样坐吃山空,很快在农村就出现了粮食短缺,自然“公共食堂”也办不下去了。当我在1959年秋季的九月初,考上大学后乘船刚到重庆朝天门码头,一上岸看到到处都挂着牌子告诉行人,必须凭粮票吃饭和买其他食物,随后就是众所周知的三年自然灾害和饥荒。当我1960年暑假回到云阳老家,看到的农村一片凄凉,亲朋好友中好多长者因饥饿死了不少。

经过上面的政策调整,从1962年下半年起,四川农村各地的生产生活形势逐渐开始好转。我记得,当时我们西南师范学院物理系63级学生在合川教育实习结束后,在回校的途中,我们实习过的所造中学的不少学生,抬着一筐一筐的蒸熟了的红苕,送到我们返校的轮船上,慰问我们,令我们十分感动。从此以后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夕,各地的生产生活形势越来越好,市场的物资供应逐渐丰富起来,物价也便宜。我记得1963年秋毕业分配来到重庆师专物理系后,发现重师的伙食团也办得很好,去教工食堂只需5元钱,就可以办一桌盛宴招待亲朋好友。不过,文革开始停课闹革命之后,物资供应又开始短缺了,一切又开始凭票供应,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革十年,不仅学生不能上课,农民也不认真种田,在我等的心里也有过失望和迷茫,担心这种日子好久是个头啊!

1967年我结婚后安家八中,年轻夫妻开始只能住单间,室内均无卫生间。住房短缺,一家三代同住一间房的大有人在,因此每家每户都自备痰盂和尿罐。每天下午一到下班时间,无论干部教师,清一色男士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倒尿罐的队伍,有说有笑,互致问候,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学校逐渐开始修建带厨房和卫生间的职工住房,但房源十分有限供不应求,能分到这样一套住房,实属不易。工薪阶层根本不能奢望有属于自己产权的住房,能吃饱饭,能供养孩子上学就差不多了。而且每到分配住房或加薪时,由于指标有限,均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更谈不上还有工资以外的奖金。因此,每到加薪、分房都会遇到有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情况,那一段时日的生活真不堪回首。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开始以后,大学里面开始允许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情况下,可以接受少许外聘上课。1982年我也曾应邀去市中区某职工大学上过一段时间的课,每上一节课酬金1.5元,每次两节课,每周两次。当时由于公交车车少人多,上课那天必须是下午五点钟从沙坪坝区出发,上完两节课后,要到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到家,然后再准备校内第二天的课。尽管很辛苦,一个月也可以额外增加20多元的收入补贴家用,也减轻了一些家庭经济负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随着工资的普调和单位的福利分房,一般双职工家庭,也能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家庭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特别是1985年沙坪坝区开始对居民安装上天然气,加之一般家庭也能买上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之后,不仅减轻了一些家务劳动,也逐步提高了一般家庭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最先受益的应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的生产生活形势一派欣欣向荣。1984年夏天,我出差路过江西省萍乡市农村时,正碰上一批农民在收割水稻,那年也是一个丰收年,那些农民见到我热情地给我打招呼,当我顺便问他们的生活情况时,他们竟不约而同地直呼邓小平万岁,充分说明他们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得到了实惠。

时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单位建房越来越多,不仅有福利分房,国家也开放了房地产市场,工薪阶层大部分能住上属于自己部分产权的房子,子女也陆续参加了工作,虽然没有多少积蓄,基本上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国家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到2020年,在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全国性的脱贫,全国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实现了多年以来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生产产值已突破一万美元,中国人民不仅真正站起来和富起来了,而且开始向强起来的目标前进,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值得扬眉吐气的事情,我们在晚年能够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感到无比的幸运。

总之,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受过劳苦,挨过饥饿,也曾有过迷茫和失望,但我们经历了从贫穷到小康;也经历了社会变化最大,科技进步最快,生活方式变化最显著的時代。我们不仅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儿时梦想,也享受了从呼机到手机电脑等现代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回想半个多世纪前的重庆交通,我曾为买一张从北碚到市中区的长途汽车票,在老北碚汽车站排过整整一夜的队,做梦也不会想到,在地质结构如此坚硬复杂的山城重庆,如今地铁轻轨已四通八达,已形成地上地下的立体交通网络,出行十分方便。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要身体和经济条件允许,不仅可以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还可以周游世界名胜。也可以有如候鸟一般,冬天可以去南方避寒,夏天可以去高山避暑,这是改革开放之前难以想象的,应该知足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