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最新公告:
· 投稿启事    2023/02/22      · 关于大学城校区人脸识别系统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22/10/31      · 重庆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主题、标识、校友之歌征集启事    2023/04/11      · 2022年离退休人员稿件统计表    2022/12/07      · 重庆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拟录用临聘人员公示    2022/07/07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夕阳风采>>银发风采>>正文
蝶变中的老家
2019年11月06日 叶武琼  原创   (点击: )

我的老家位于大巴山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这里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地方。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交通极其不便,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全靠肩挑背扛,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没有改变。七、八十年代那阵,虽然生活条件有些改善,但交通不便依旧。每年春节我们兄弟姐妹回老家,都要爬坡过坎步行很长一段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才能到达村子的丫口,再走半小时左右才能回到老家住地,花费的时间单程就需要2个小时左右。所以,每年春节回老家就成了我们兄弟姐妹一件最头疼的事,回家吧,拖家带口走那条山路实在有点难;不回家吧,父母早已盼望着一家人团圆呢。20056月父亲80岁生日,我们兄弟姐妹商量把年事已高的父母接到城里生活,此后,就再也没走过那条难走的山路了。

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近几年家乡的变化的确很大,尤其是父亲听说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都修到家门口了,执意要回老家看看。拗不过老人的意愿,也带着对故乡的眷念, 2016228,年已九旬的父亲在我们三兄妹陪同下回到魂牵梦萦的老家。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山村现在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家乡的变化真可谓是全方位的,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教(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山村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们都是从解放前的苦日子里过来的,吃糠咽菜,缺油少盐那是常有的事。到了春荒时节,好多人家里都没有粮食了,蔬菜、野菜成了充饥的主要食材了,更莫说吃肉了。记忆尤深的是1972年要过年前,生产队把喂养的几条猪杀了,每人分上二三两肉(连骨头杂碎在内),就算是过年有肉吃了。我们家9口人,分到近3斤“肉”,年幼的弟弟妹妹都盼着除夕早点到来,隔三差五就问:“大姐,离过年还有几天?”盼啊盼,终于盼到年三十了,能干的母亲把分得的肉分别派以用场:骨头炖上一大锅萝卜;一节肠子加上红苕用来粉蒸;一块猪肝加点泡萝卜爆炒;剩下那块小小的‘好肉’加上青菜头做成回锅肉,再炒几个蔬菜就把桌子摆的满满的了。好丰盛哦!欢呼雀跃的弟弟妹妹早早就坐在桌边等候了,只等碗筷一上来就把赶忙拈块肉在碗里就着饭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当时只有4岁的小弟吃了一阵突然抬头见母亲只顾吃萝卜蔬菜,一块肉都没拈,“妈,你啷个不喰(qi)肉哩?好好喰哟!”母亲笑了笑:“我今天有些不舒服不想喰肉,你们喰吧。” 哪有不想吃肉的啊?一年到头就只有过年才能闻到肉的香味,早早地就已咽口水了。我们大一点的几个兄妹都懂事了,也舀上一碗萝卜汤,尽量拈些蔬菜,拈一块较小的肉慢慢品味……

离开老家十多年的父亲和我们兄妹一行受到堂兄的热情接待。丰盛的饭桌上除了有农村传统的特产:喷香的腊肉、香肠、腊猪蹄外,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堂兄自家养的土鸡、土鸭、土鸡蛋、水塘里养的土鲫鱼和没打农药的新鲜蔬菜,这些都是我们在城里很难吃到的,真让我们大饱口福。堂兄很高兴地告诉我们,种的粮食不交公粮,吃不了就多喂猪、喂鸡鸭、养鱼。近些年农村也在宣传科普知识,农民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意识,都知道城里人喜欢无污染原生态的绿色食品。农民把自家吃不了的鸡鸭鱼、猪肉、瓜果蔬菜拉到城里去卖很受欢迎,虽然价格比超市的贵得多,但城里人都愿意买,农民们也因此在经济上有了更多的收入。

以前农民们的生活过得清贫,部分村民除了过年能给孩子们做件新衣服外,其余时间穿的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旧衣服。孩子多的人家,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一个一个接着穿,直到烂得没法补了,还要用米汤糊起来做鞋底。八十年代那阵我们回老家时总要收拾一大包旧衣服带回去送给院子里的大人和孩子们,他们都当着稀奇宝贝似的争抢着穿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们手里都有了钱,在吃穿方面有了很大改变,就算是六七成新的衣服都没人要了,农村的大人娃儿穿着打扮和城里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就拿堂兄7岁多的小孙孙来说吧,身上穿的是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时尚帽子,哪一点儿都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堂兄堂嫂也都穿戴整着,再看不到他们身上补丁加补丁的衣服了,在外打工的儿女们给买的衣服都是城里老人们的样式,与我们穿的没啥区别。堂嫂还取笑我们穿得像农民样,哪里像大城市里的文化人啰?

过去农民们住的差不多是盖茅草的土墙房子,低矮简陋,昏暗无光,只有少数家境好一点的人家才住得上瓦房。这些年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住房要求也越来越讲究了。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把城里人的生活理念带回了家乡,将打工的钱带回农村盖起了砖瓦房,条件好的人家更是盖起了漂亮的独家小院,比城里的别墅还巴适。堂兄家也不例外,他原是大队的赤脚医生,也算是有点特长的农村人吧。他利用自己熟练的手艺,在街上摆了个摊,每逢赶场天就背着药箱上街为人安牙补牙,这些年也已有了不菲的积蓄,从堂兄用的都是华为的 4G 手机就可想而知了。家里修房子,在城里打工的儿女们都出力出钱,原来的两间土墙房已被推倒重新修了一楼一底的红砖房,还配置有彩电、洗衣机。为了方便晒粮食,以前的泥土地坝也用水泥弄得平整光滑。堂嫂说:以前的地坝晒谷子干得慢,最恼火是泥巴灰灰还粘在谷子上,晒好几天才能晒得干;最怕是扫地坝时的谷毛子灰、泥土灰落在身上又氧又难受。现在可好了,打的谷子两天就晒干了,地坝几下子就扫的干干净净。地坝边的土里还栽上绿油油的果树——梨子、李子和枇杷,把红砖房衬托得格外漂亮。

山村的老家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路弯弯路难行,交通十分不便,像我婆婆那一代被缠足的女人一辈子连镇上都没去过。农民们哪怕是买一包盐巴,一盒火柴都要走十多里山路到街上才能买到。而现在村村都有小卖部,买点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几分钟就拿回家了。以前山村的路可谓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那难走的烂泥路从我小学时就开始体验了。最怕的是冬天下雨,没有胶鞋穿,只有打着赤脚走八里多山路去上学,那些田埂路又窄泥又烂,一不小心就会摔得满身泥巴。为了不被摔倒,大人们就用谷草搓成绳子套在脚底防滑(山里人叫它‘草脚马’),一直到教室外才脱下,用屋檐水把脚上的泥巴洗净换上布鞋。而现在已经大不同了,新修的乡村公路不仅做到了村村通,而且做到了户户通。不少农民家都买了车,或摩托车或三轮车或小轿车,不论到哪儿也不用犯难了,油门一轰片刻之间就到了目的地。以前我们回家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而今只要20多分钟汽车就开到了家门口。农民们都把孩子送到镇上的学校念书,到周末才接回家,哪里还需那些‘小皇帝’们动步呢。

城乡差距已日渐缩小,更重要的是农民们也懂得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不但把城里人的生活理念带回家乡,对下一代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更大改变,读书不再是要求简单的能认得钱,赶场过街不被人蒙骗,而是“知识改变命运”对他们更大的冲击力。他们在城市打拼多年,深切感受到没有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是无法生存的!所以,他们拼命挣钱也是为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在未来的世界里有立足之地。堂兄告诉我们:二爸(我父亲)建社时费好大力气修建起来的村小学早已停办了,一是山沟沟太冷清没有老师愿意来,二是村民们都把孩子送到城里或镇上的学校读书去了。那几间曾经被前往读书的娃娃坐得满满的教室也都垮塌了,成了一片废墟,沟里原住的两户人家也进城帮子女带娃娃去了。今非昔比,令我们既感叹又有些失落——曾经很兴旺很闹热的小学,那可是我们童年最快乐的天堂啊!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受教育者层次的不断提高,新农村的变化让人振奋不已。人们不光是有了环保意识,还有了打造精品、提高商品价值的意识。现在的“有机”蔬菜、绿色食品就是这种意识下的产物。就是说农村人首先自己吃好了,然后对吃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才会知道去种植有机蔬菜,无公害无污染蔬菜,打造精品,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崭新面貌让十年未回老家的父亲赞叹不已,他激动地说:“二娃子,你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哟,太享福了!你们现在吃穿住行比解放前的地主都要强百倍。就我们这个山旮旯都有这么大的变化,在祖祖辈辈就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当了30多年的干部,只以为解决了农民有饭吃有衣穿就到头了,哪里还敢想汽车开到山里头来哟。”老父亲激动得不停地揩眼泪,连连赞叹社会主义好,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对我们农民的关心。他还说:我要是有福分再活几年,一定要搬回这老山旮旯来住哦。

是党中央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实施“村村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带来的巨大变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家乡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的父母辈从此摆脱贫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还看到村口的一面白墙上非常醒目地写着“打造新农村,共筑中国梦”几个火红的大字。品味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家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激情与活力,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了家乡从贫困村到新农村的美丽“蝶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