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最新公告:
· 投稿启事    2023/02/22      · 关于大学城校区人脸识别系统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22/10/31      · 重庆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主题、标识、校友之歌征集启事    2023/04/11      · 2022年离退休人员稿件统计表    2022/12/07      · 重庆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拟录用临聘人员公示    2022/07/07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党建工作>>党员园地>>正文
我与改革的故事
2019年04月28日 罗安邦  原创   (点击: )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我们与改革相伴,与改革同行,不但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城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分享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其实心中有很多话想说,但又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对改革没有什么贡献,赞歌高唱而空洞无物就没什么意义了,一时难于下笔。

一次与本部门退休教工郊游,大家兴高采烈,车上欢声笑语。 感叹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话改革,讲故事,不亦乐乎。我乘兴讲了一个因改革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故事一讲完徐光烈老师有点激动地说: “你这故事正能量,有意义,说明普通百姓为改革其实也是作了贡献的。高校老师去做清洁很多人不一定放得下这个面子,很不错。”我受到启发,决定把这故事记录下来,算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纪念吧。

改革开放最初于八十年代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是成功的。我作为农民的儿子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对小平同志“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的论断体会尤深,所以我坚决拥护改革。

进入九十年代改革由农村转入城市。九十年代中期改革与我第一次相遇便是“住房改革”。我拥护改革,当然也拥护房改,渴望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当时虽没有一点存款,我还是硬着头皮从亲戚处借了近两万元实现了有房的梦想。我相信改革会使生活越来越好,工资也会慢慢上涨,以后就慢慢还吧。哪知紧接着改革第二次走进我家。国有企业为提高效率,打破大锅饭和人浮于事的旧有局面,改制、 重组、 裁员、下岗多管齐下势不可挡。老伴系国有企业职工,又体弱多病,下岗首当其冲。旧账未还又收入骤降,我一时难以接受。 冷静下来一想,从现状和长远看,中国的改革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我还是认同邓小平“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那句话,同时也认识到改革必然是艰巨的,甚至是痛苦的,迟早也要改到每个人的头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没有旁观者。就说下岗,今天不下明天也许就下,即使自己不下别人也得下啊!那就接受现实乖乖回家吧。此外我还找了一点理由自我安慰——本来体质就差,免得三班倒把身体累垮,趁机也可好生调养调养。二百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虽然少了点,那就简单点将就过吧。

可现实并不如人所料,七十多岁的老母患上重病,医药费就只望我这唯一拿工资的长兄;而第三次改革又即将登门——上大学全部自费,孩子一年以后就面临高考,如能考上费用上哪儿找?真可谓焦头烂额,唯一的办法就是说服老伴去找一份临时工作。左思右想只有做清洁比较适合。经过多方奔走又经熟人介绍,终于谋得一份政府属下有近百名员工之部门的清洁工作。对这一工作我当时是这样想的:

第一,改革开放势不可挡,被动应对没有出路,只有主动自救方能克服困难。 其次,这份工作虽是以老伴下岗的名义谋得,但她不可能一人完成, 我身体好必须参与进去,而且可当绝对主力。第三,农村长大的我哪样农活不会?哪样苦活累活脏活没干过?何况无什么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也不算太大的清洁工作呢?对我来说劳动光荣,绝无所谓面子。 第四,打扫清洁是在下班以后的晚上进行,与我的工作在时间上没有冲突,只是因锻炼身体而酷爱篮球,有空便于晚六时左右去球场挥洒汗水,做清洁后就只好割爱暂别球场了。转念一想,做清洁不也是锻炼吗?还一举两得呢,多花点时间而已。第五,这点是我良苦用心的考虑,也是最具教育意义的一点.那就是让孩子也加入进来——因为我相信身教重于言教,无声胜于有声,让其知道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从而尊重劳动懂得节约,理解并关爱父母。于是每周日叫上她与我们一起去做,不作规定,没有要求,力所能及就行,哪怕坐一旁观看也可。后来证明有了效果,举三件事可以说明:此前比较叛逆,成绩一般,在高中的后阶段奋力冲刺,以高过录取线九十分的成绩考入某重点大学;入学后我只给了每月四百元的生活及学习费用,这在当时算较低的,可寒假回家时却用节省下来的钱给父母各买了一件毛衣和外套,虽然普通但能想到又付诸行动已是倍感欣慰了;我刚退休时她从国外打来电话,问我退休生活怎样安排。我说趁有时间和精力想去旅游,到处走走。她问我想不想学驾驶,如能取得驾照就给买一辆车,这样出行比较方便。我在退休的当年就拿到了驾照,她立即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使我在退休教师中成为第二个有车开的人,这是退休前做梦都没想到的。

我们的清洁范围是一栋老式三层楼房,包括所有房间、楼梯、 过道及厕所,每周还要拆洗一次值班休息室的被子、床单,以前由两位年纪较大的妇女承担,我则全部揽下,这样可多一点收入。每一层楼有十来个房间,除接待,会议,保管及夜间值班休息室外均为办公室。我们每晚六点半后到达,做到十点半才能结束,轻点的活老伴做,重活归我,被子床单揹回家洗涤晾晒,干后送回。就这样一直干到孩子大学毕业。

据说员工中干部子弟较多,文化程度也不高,升学无望就去部队走一圈回来后安排进这里。我从一些人的做派和说话的口气已感知一二 。值夜班的人上半夜并不去休息,还有些人下班后也未回家,没任务时就聚在办公室打牌。散后到处乱扔,烟头口痰遍地,桌上东西横七竖八,只少数人在各自办公室练字或看书报。一些人平时对我们不屑一顾,有时还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大声么喝。我们也不介意,听从调遣,严格按要求做好就是.最终得到大家认可。

一次做完清洁换垃圾袋时发现袋子没了,员工又已走完,于是便在过道中平时写通知的黑板上用粉笔写上“垃圾袋已用完,请予购买”几个字。第二天去时发现字还在,垃圾袋已购回。当我做完一间去到另一间时,正在练字的小伙扭头久久打量着我,我有些诧异,他突然站起来好奇地问我: “师傅,过道黑板上的字是您写的吗?”我说:“是的”。他接着说:“您的字这么漂亮流畅,不常写的人怕做不到啊?”接着又问“您练过字吗?”我说“没刻意练过,经常写写。”他好象有了发现,说道“您肯定不是工人,您是老师吗?”在他的追问下我点了点头。看来还没有完,接着又问:”您是小学老师或是中学老师?”我不好撒谎,也觉得没必要撒谎,便如实告知“我是重师的老师”。他满脸惊愕,大惑不解地问道:“大学老师怎么还做清洁?”我只好将老伴病弱下岗,我必肩起家庭重担等困难如数告知。此时此刻我分明从他眼中读到了崇敬与感佩。从此以后员工对我们的态度大为转变,称呼由“师傅”变为“老师”,居高临下大声么喝的做派没有了,桌上的东西比过去整齐了,地上也少了许多烟头与口痰,每晚到达时都主动招呼,有些知识他们不懂或不知便虚心求教,我也尽其所能一一相告。大家似朋友般相处很觉愉快。有好几次他们还在打牌,我请他们挪个地方以便清洁,他们却说今天这里就不用扫了,完了我们自己做了就是。这使我非常感动。更为感动的是一次做完清洁已十点半了,我们刚走到大门口便雷鸣电闪,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于是急忙跑到大门旁商铺门前的雨蓬下,想等雨住了再走。已是夜十一点了大雨仍未息歇,正在无助之时,一辆小车从远处开来突然转弯开向大门。转弯的瞬间车灯照得我俩不敢睁眼。只听见一声急刹,车子在大门前嘎然停住,司机摇下前窗向着我们大喊“老师您们回不了家吗?赶快上车我送您们回家。”肯定是出勤归来的员工了,我们来不及多想赶紧钻进车内,指引着他很快冲进重师大门又瞬间到了宿舍楼下,我们急忙跑进楼道,正回头准备向他致谢,还未开口他便一踩油门消失在校园的雨幕中。

转眼间二十余年过去,我与改革相遇的往事历历在目并不如烟,我因改革而暂时处于困境,又因勇于面对、坚强自救,及时从困境中走出;我用行动于无声处教育了孩子也影响了他人;我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使他人得到改变;既收获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收获了可贵的亲情和友情。这,就是我与改革的故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