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最新公告:
· 投稿启事    2023/02/22      · 关于大学城校区人脸识别系统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22/10/31      · 重庆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主题、标识、校友之歌征集启事    2023/04/11      · 2022年离退休人员稿件统计表    2022/12/07      · 重庆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拟录用临聘人员公示    2022/07/07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党建工作>>增添正能量>>正文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过程
2023年03月08日 揭臣相    (点击: )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重要报告。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而全面,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贯穿报告全文的核心理念。

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史中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史中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内涵特征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过程,其认识过程大体说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初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努力,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大都进入近代工业社会而我国仍是落后农业国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理解的现代化主要是实现工业化,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同义语。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需要工业。要使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需要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实质上就是实现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要“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由此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对实现现代化的理解就是实现工业化,其最初目标也是努力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工业化是我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最初理解和界定。

2.提出“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与目标更为具体化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我党对四个现代化概念内涵与目标的最早理解。从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入手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既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冷战格局背景的选择,也体现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冷战格局的加剧,世界各国在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又将科学技术现代化纳入国家现代化的范畴。在1964年12月下旬和1965年1月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初内涵为“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到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四个现代化内涵确定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这是我党对四个现代化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同时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使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自此以后直到八十年代,“四个现代化”作为党和国家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而相对固定下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新的认识成果,使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内涵更清晰,目标更为具体化。

3.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使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更具有中国特色

文革结束后,我党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变,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情况下如何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崭新的概念。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提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随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在党内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邓小平从中国基本国情及与西方国家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具体实际出发,对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内涵和标准作了校正。在1979年3月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同年7月,在与山东省委和青岛市委负责人谈话时,邓小平给出了我们党在20世纪末要实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标准:“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

这里,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体的经济数量指标;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活状态的形象描述;20世纪末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期限。邓小平的上述论述,用通俗形象化的语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作了进一步揭示和阐发,使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具有中国特色。

4.“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新时代继续丰富和拓展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了五点,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2022年10月16日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上述五点基础上,又增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论述,完整地表述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历史征程中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探索的最新理论概括。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