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最新公告:
· 投稿启事    2023/02/22      · 关于大学城校区人脸识别系统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22/10/31      · 重庆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主题、标识、校友之歌征集启事    2023/04/11      · 2022年离退休人员稿件统计表    2022/12/07      · 重庆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拟录用临聘人员公示    2022/07/07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夕阳风采>>博雅风采>>正文
重访水土江一中
2017年04月07日 揭臣相  原创   (点击: )

北碚区水土镇江北中学(原名江北县第一中学,简称江一中)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存在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1979年2月至1985年9月,我老伴曾在该校工作了七年之久,因此在这一段时间里,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从沙坪坝陈家湾车站乘车前往北碚施家梁,然后再步行十多分钟到江陵江边轮渡码头,坐船顺江而下到达江对岸的水土镇,再步行半个多小时到达江一中。这七年时间里,水土镇江一中在我的生命历程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1985年9月,我老伴调回沙坪坝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到过水土到过江一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一直有想回去看看的愿望,这个念头在我们退休以后愈加强烈起来。终于在今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俩动身前往,实现了存留心中已久的重访水土江一中的愿望。

2017 年 3 月 1 日是个晴好天气,最高气温将达到19度。于是我和老伴商量,利用这一天前往水土江一中,以了却我们心中之愿。

上午九点左右,我与老伴简单收拾一下,背上双肩包就出发了。我们在沙坪坝陈家湾乘坐到北碚的535路公交车,沿着嘉陵江以东的高速公路前行,40分钟以后达到北碚公交车站,然后再转乘507路公交车,跨过嘉陵江上的朝阳桥,大约20多分钟,就顺利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水土镇。

水土镇是重庆市主城九区之一北碚区的卫星城镇,地处北碚区东南部,嘉陵江东岸,背靠华蓥山麓,它位于重庆“二环”内,东与复兴镇和渝北区悦来街道接壤,西与天府镇毗邻,北与静观镇连结,西南与施家梁镇隔江相望,距北碚城区8 公里,距渝北两路城区和重庆江北国际机场14 公里。全镇下辖3个居民社区,9个行政村,面积51.7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44551人。

水土镇历史悠久,因嘉陵江流经水土形成回水沱,古名水土沱。清朝康熙年间设水土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水土亦繁荣一时。当年水土的“渝北酒”名扬陪都,时有名谣:“北碚豆花土沱酒,好耍不过澄江口”。国民党中央警卫署曾迁驻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仍设置水土镇,隶属于江北县,在1951年至1965年期间曾为江北县人民政府驻地,199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水土镇划归北碚区管辖。

水土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嘉陵江下游重要的码头和交通要道,清朝时官方即在此设置塘汛关卡。古称水土“白天千人躬首,夜晚万盏明灯”,足见其繁华兴旺。位于大地村的“滩口牌坊”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已成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川东第一牌坊”,是北碚金刀峡旅游线上一个重要的风景点。

我和老伴从水土公交车站出来,首先迫不及待地奔向水土码头,看看有什么变化没有。抬眼望去,江边码头还保留着当年的轮廓,只是码头已不是过去用条石铺就的路,变成了规范的水泥路了。水土码头当年既是车辆过江的车渡码头,也是客运码头,从合川北碚到重庆主城的客轮航线,水土都是必停的大码头,同时从北碚施家梁江边到水土的过江轮渡当年也非常繁忙。但今天水上客运早已不见踪影,水土江边,只留下一首专用于车辆过江的渡船孤零零地停在码头边。它仿佛在以羡慕的眼光看着不远处跨江大桥上川流不息的滚滚车流,一种被时代大潮抛在一边的萧条冷落的感觉顿时涌入我的心头。

我俩顺着码头上行,探望当年从码头到镇上的石阶通道。一切都还是老样子,石阶依旧,几十年过去了,只是增添了一些年轮打磨的痕迹。石阶两旁还是当年的木板瓦房,其中一间当年的日用杂货铺今天依然保留着原貌,连里面售卖的东西也没有变化,仍然摆放着锄头镰刀铁锅等日常生产生活用具,里面除了柜台内的老板之外,一个顾客也没有。这条石阶通道当年是进出水土镇的必经之路,今天,除了我俩专门来此追寻历史足迹之外,几乎不见行人通过,当我俩路过杂货铺门前时,店铺的老板也只是默默地用眼中余光扫了我俩一下又迅速收了回去,一切都是那么平静。

水土镇依山而建,犹如一座小山城。我们踏着石阶来到水土镇街上,临江的老街依然保持着三十多年前的形状,房屋基本上是两层楼房结构,楼上住家,楼下是店铺。水土有上下两条街道,下面一条街道较平坦,沿着山腰延伸过去。整个街道不宽但是还比较整洁干净,街两边的法国梧桐正长出新枝,显示出春的气息。1981年8月长江嘉陵江发生特大洪水时,水土下半条街道几乎都淹了。现在我走在这条老街上,眼光探寻着当年洪水淹没街道的位置,似乎想找到当年淹没的水位线的说明或者水文标志,非常遗憾,没有找到。但是无意之中,我抬眼看到了水土电影院的老房子,走到跟前,上面的“江北县水土电影院”几个暗红色的字体依稀可见。当年,水土电影院曾经也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每当周末放新影片时,我俩也往往和江一中的老师们一同前往观看,水土电影院当时虽然十分简陋,但也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记忆。

时光也快中午了,我俩就在水土下半条街上随意找了一家小食店,要了两碗牛肉面,我三两,老伴二两。老实说,这里的牛肉面比重庆主城要实惠得多,里面的牛肉很实在,面也煮得比较多,三两面在沙坪坝的话,我一般都吃不饱,但在水土这家小吃店,三两面下肚,几乎把肚子撑得圆圆的,看来老板是个实在人,不把宰客放在第一位。

逛完水土的下半条街,我俩就沿着上半条街朝着江一中方向走去。这条街就比较陡一些,一直斜着朝上。当年的水土镇政府曾经在这条街上,但现在早已搬到新开发的地方去了。老街仍然是一楼一底的布局,春日的阳光透过街上一排排浓密的黄桷树,在林荫道上洒下了斑驳的光影,春风吹过,树枝摇曳,老街上的光影也随之舞动,倒也给宁静的老街带来些许动感。

凭着记忆,我俩沿着通向江一中的老街蜿蜒上行,过了十多分钟,快走到老街的尽头时,令我眼前一亮,一片片崭新漂亮的住宅小区扑面而来,小区前面宽敞的广场上,一群退休的老人正随着音乐哼唱着川剧。当地人告诉我,这是本世纪以来水土镇新开发的小区,属于水土镇九龙社区,这里才是水土镇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比起临江老街,这里就要喧萧热闹得多。直觉告诉我,这里才是年轻人活动的场所,水土的生命力应该在九龙新区。

走完整个水土镇,感觉过去作为工业重镇的水土已不复存在。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水土镇上,工厂一个连着一个。比较知名的如重庆市属的江北机械厂、四川仪表六厂、四川仪表七厂就在镇上,江北县火柴厂就在九龙社区附近,江北县酒厂在水土下面一条街延伸出去的转弯处,早年散步经过厂区外面,扑鼻而来的曲香酒味还记忆犹新,该厂生产的渝北大曲曾经在重庆小有名气。岁月流淌,时过境迁,过去的繁华不再,水土的制造业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今天只剩下对面山坡上江北机械厂的老厂房还矗立在那里,只是没有了当年机器轰鸣的景象。

我俩凭着当年的印象,朝着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江一中奔去。记忆中的江一中应该是走完水土老街,再沿着镇外的乡村公路步行10分钟左右就应该到达江一中的大校门。但走出老街区,却是一个接着一个漂亮的小区,十多二十层的高楼依山而建,完全找不到所谓的乡村公路了。我们只好向当地人求助。不多时,就来到了江一中大校门前。

现在的大校门完全不是32年前的样子,因修建北碚到金刀峡的高速公路,大门的位置也前移了许多。我们走到跟前,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高高耸起,上面用漂亮的行书字体刻着“重庆江北中学”这几个鲜红的大字。这里曾是老伴工作的地方,老伴双手抚摸着花岗石校门,充满了感慨,赶快拿出手机照两张相,以表重逢之意。

江一中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初创时名为“江北厅官立中学堂”,校址在江北老城桂花街肖曹庙(现重庆市女子职业中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校名、校址几经变易。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为“江北县立中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因增设高中班,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江北县立中学校”;在1951年改名为“川东区江北第一中学校”,直属川东行署领导;1952年,川东行署撤销后,学校划归重庆,又更名为“四川省江北县第一中学校”。1953年又改迁至江北县水土镇(原江北县政府所在地),几十年来,老江北人都习惯于叫“江一中”,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学校随着水土镇一起划归北碚区管辖,更名为“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我俩走进校门,顺着宽敞的公路,走了大约2000 米左右,才进入了绿树成荫的校园。我们在校园里凭着记忆,努力寻找当年生活过的印记,但是除了地理特征之外,当年所有的建筑都不见踪影,整个校园都是修葺一新。但我们还是在校园内边走边对照,力图还原30多年前的形状。走进校园不远处,一座外墙贴着白色瓷砖的三层小楼是学校的办公楼,当年的办公楼是该处修建的一楼一底的青砖木板楼房,踩在二楼的木楼板上嘎吱嘎吱直响。以前办公楼前有个小池塘,夏天开满了清香的荷花。现在池塘已被填平,变成了小广场,广场上布置成了漂亮的假山喷泉和盆景,倒也显得更加典雅别致。办公楼不远处,茂密的香樟林下,过去曾是燃煤锅炉房,当年每当晚饭后,学校的教职工提着水桶,三三两两来到这里,打满一桶热水进入洗澡房,洗去一天的疲劳,然后再到教室去守着学生上晚自习。今天锅炉房早已不见踪迹,连同后面的三排平房教室也被彻底改造成了专用于学生上课的“鸿鹄书院”,同样是三列教室,但每列修成了三层教学楼,四周用雕花围墙砌成,形成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我们走过围墙,里面传来郎朗的读书声。江一中90%以上的学生都是寄宿制,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我从教室里传出的郎朗读书声中,似乎看到了学子们饱含希望的未来。

穿过“鸿鹄书院”,我俩急迫地奔向32年前老伴曾经住过的教师宿舍。当年所住的教师宿舍在办公楼的上方不远处,是一幢四周都有阶沿的砖木结构的平房,房屋的前面和后面,背靠背地一间挨着一间住着学校的青年教师。这幢平房通常是给刚分来的青年教师住的,每个教师一个单间,每个房间也只有14个平方左右。我爱人当时住在这幢平房前面一排的中间位置,旁边的邻居是教化学的许老师。她有两个可爱的女儿,记得在80年代初, 许老师的大女儿小欧可能在读小学三四年级,比较内向一些,较为腼腆,每当周末我到江一中时,小欧见到我只是轻轻地喊声“揭叔叔”就进房内做作业去了。许老师的小女儿我们通常喊她“二娃”,她是一个性格格外活泼开朗又聪明可爱的小姑娘,当时好像也才刚读小学一年级。当我走进江一中校园,一见到她的身影,她往往就远远地跑过来,边跑边喊:“揭叔叔来啦!”傍晚只要我有空,有时就给二娃讲故事,二娃听得高兴,往往还把周围住房的其他老师的几个小孩叫过来一起听,这些孩子那时也才不过七到十岁左右,因此对于听故事倒也非常喜欢,《西游记》、《水浒传》里面的故事是他们的最爱。这个二娃有个爱好,喜欢在我讲的过程中打断我的话,不断的问为什么,她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但是如果交给她做事,她那非常认真的神态也让人佩服。记得江一中在80年、81年的时候,每到周末,学校工会就把18吋的黑白电视机拿到办公楼二楼的会议室里供老师们观看。为了更有秩序,工会还专门印制了电视票,学校教职工免费发一张,家属则掏钱购买,我记得是五分钱一张票。有一个周末放电视时,我买好票走过去,看到是七岁的二娃站在门口验票,我走过去,先故意不把票掏出来,看二娃怎么办,但是二娃倒是非常大方地伸手拦住了我,歪着头笑眯眯地说:“揭叔叔,电视票!”你看我们的二娃做事多么认真,我也很认真地把票交给她,她才笑眯眯地对我说:“揭叔叔,进去坐!”这些童趣已过去了三十多年,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关于童趣,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说。那大约是1983年的寒假前夕,我把儿子带到江一中玩几天,当时儿子才两岁多。记得有一天中午,我们把煤炉搬到外面用干柴生火,待到火燃旺之后再放蜂窝煤,生柴火时,烟雾比较大,袅袅炊烟直往上飘升。儿子站在旁边,一边仰头望着不断飘升的烟雾,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烟子你到哪里去嘛!”那种认真的神态直让人忍俊不禁。

所以,江一中的这幢平房承载着我俩太多的记忆,这次重访江一中,自然也是要重点探访的地方。当我俩走到当年宿舍的地方,那幢平房早已不见了踪影,在原地早已修建起了两幢大约六七层高的教师宿舍楼,不过,原来的香樟树和黄桷树还在,当然今天更加高大苍劲地挺立在楼旁。

在江一中,我们还探寻了当年的学生食堂、教师食堂和学校制高点的梅岭,当年那里可是腊梅飘香的地方。我俩每到一个地方,也总是用手机记录下今天的新变化。整个校园走下来,也没有见着当年曾经熟悉的老师们,当然他们今天肯定都已退休,很多人也早已调离了江一中,必竟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切变化都太大了。光阴不再,旧貌难觅。时光在前行,今天的江北中学也早已不是昔日的江一中了,它正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托举着数千学子的期望奋力前行。

已是下午五点过了,我俩带着不舍的心情,怀着些许的惆怅,告别了江一中,告别了水土镇,又顺着来路坐上了返程公交车回渝。再见了,难忘的江一中,再见了,难忘的水土镇。或许,我应该与你再相约,期待着下次我们再次相会的日子。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