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最新公告:
· 投稿启事    2023/02/22      · 关于大学城校区人脸识别系统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22/10/31      · 重庆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主题、标识、校友之歌征集启事    2023/04/11      · 2022年离退休人员稿件统计表    2022/12/07      · 重庆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拟录用临聘人员公示    2022/07/07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夕阳风采>>博雅风采>>正文
逐梦数载仍少年
2018年01月03日 重师印迹  转贴   (点击: )

岁月是脚下的一条河,涤荡着欢笑苦涩……

岁月是嘴边的一首歌,唱尽了悲欢离合……

岁月是枕边的一盏灯,照亮了迷惘角落……

旧式公寓楼中的 那位老先生,普通穿着,平凡相貌;其身后故事却具别样风华。人常说,人总是在平凡中遇见不平凡的人。与 黄中模 教授谋面后,才得以明了这话中含义。历经了八十载春去秋来,风霜染鬓,沧桑扑面,他的梦却常驻于心,费尽大半生逐梦圆梦的 黄中模 教授仍在前行,仍有所追逐;转身回头仍少年!

生于1933年的黄教授,自十三四岁起,便跟随伯父黄席宾学习书法与古诗文,少时的练习打下了他坚实的书法与古文基础。曾经学习《兰亭集序》等著作,仿效其作文章,古典文学知识便积淀于心,“可以说,从小就是功夫底子好” 。 黄教授笑着对我们说道 :“正是因为从小就培养的兴趣,才使我后来努力学习,不论是什么书籍;只要是好书,我都会去深读。”这股对文学的热情 从黄教授的话中及眼中溢出来,收敛不住。他的脸上依旧挂着少年般纯真的笑,有些腼腆,却很自然。

少年有志触梦尝甜

1949年,黄教授初入江津白沙修平中学高中部学习。他一手的好文好字引人赞赏,屡屡包揽文学比赛奖项。学生时期的他认为文学就是自己的小天地,在其间便可自由驰骋。一年后,年纪轻轻的黄教授便投身于农村工作,后又任职于当地地委农工部办公室,负责收集材料、写稿。这本是件好事,黄教授却不以为然。他说:“不能读书,不能学习,觉得好像少了什么,直到自己读到了一本书一一《梦想》,我才幡然醒悟”。1956年,干部考大学的风气盛行,黄教授在受到地委领导鼓舞后,自学初高中各科课本并报考,随后萌发出版著作的梦想。

那一年,黄教授与第一志愿北京大学擦肩而过,遂进入四川大学中文系,进行为期五年的学习。进入川大后的黄教授,开始系统地学习古现代文学,他从未被大学里的懒惰病菌所感染,仍是一如既往,一头扎入学习里。期间,他得以接触到校外许多文学名家与社会学者,在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过程中,黄教授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成为了我一生的财富”,他对我们讲道。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广播学院工作。几经辗转,“文革”前被调至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教授现代文学。1976年,学校决定新编《现代文学史》,因此,黄教授所在的编写中,对大量现代文学期刊进行普查,着重丰富了抗战文学史的资料。至此,黄教授经过多年积淀,将“出版一部作品”,作为自己当时的梦想。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对我们说。平时下的功夫深,一定会有机遇找上门来。他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所以不论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都时刻准备迎接新机遇的到来。

皖南事变之后,周总理提倡继承屈原爱国精神,鼓励国人抗战。1941年,国内掀起了一场研究屈原的风潮。1942年,有学者发表文章,批驳胡适和廖季平否定屈原的谬论。后来,郭沫若写出历史剧《屈原》,在国内引发轰动。1977年,黄教授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搜集名人在报纸上发表的歌颂屈原和该历史剧的诗文,并手抄备份。1978年,他整理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初稿。

谈到这,黄教授说当时条件十分困难,要去北京走访当年在重庆从事抗战文艺运动上演《屈原》的当事人,根本难以办到。可重师中文系书记王文哲力排众议,拨款支持黄教授前往北京调查。后在重庆市文联主席王觉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帮助下,黄教授入住国务院第一招待所,通过张瑞芳同志与当事人进行联系,得到许多宝贵的相关资料,成功完善了书稿。

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决定出版黄教授所作,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题书名。这本书的出版,曾被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马良春,在有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赞为“研究郭沫若的五部优秀著作之一”。这意味着黄教授的作家梦得以初步实现。触到梦想像是尝到一口熟透的果子,份外香甜。但他不止于此,前路漫漫,且看。

身负重担护国尊严

1978年前,有日本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论,并由日本10多所大学的教授编书,妄说屈原不曾在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楚辞》不是屈原所作,企图通过此举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听闻这一消息的黄教授愤慨道,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姓记载的作家,其作品《楚辞》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不应任由日本学者歪曲事实。于是,黄教授决定寻访原文,阅读文章并写文批驳。但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后来发表的论说,会在中国甚至海外掀起批驳日本文学家“屈原否定论”的论争热潮。

为了写出批驳论文,让日本学者,心服口服,黄教授又得到校系领导的支持,来到杭州大学,拜在中国著名楚辞学家姜亮夫先生门下进修。同时,在杭州和上海的图书馆收集来自日本学者原文,未果。

无法了解日本学者原文中的观点,是黄教授遇到的首个困难。之后,黄教授在肖兵先生的帮助下找到原文,又请当时于重师任教的古日语专家韩基国进行翻译,克服了语言障碍,而至1983年,黄教授写成的论文得到了《重庆师院学报》主编孙成武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当时,中日两国刚恢复邦交,秉着“外事无小事”的原则,黄教授两次给日本学者写信,就发表批驳文章一事,征求对方意见。笫二次回信时对方表示欢迎黄教授发表批驳文章,自己愿意接受批评指正。至此,黄教授克服种种困难,如愿以偿地在《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4期上发表文章,批驳日本学者的谬论。

紧接着,1984年3月中旬,黄教授参加了一次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小说理论讨论会,得到了河北大学魏际昌先生的帮助,获得了湖北省委书记的认可,打破了中国批驳日本学者观点的冷清局面。并应邀到两湖与河北各大学巡回讲学,当作评日本学者的“屈原否定论”的学术报告。黄教授受各大学的讲学邀请,系上主动调课以完成教学工作,再热情前往,交流经验。同时,《成都晚报》的副刊部吴红主任上门拜访,要求刊登由黄教授主编的文章。之后,四川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纷纷表示愿意承办屈原交流讨论会。而后不管在那一阶段,黄教授都牢记职责,紧握梦想,对于前行,从未迟疑。

1984年端午节,四川师范大学主办了批驳日本学者谬论的全国性屈原学术研讨会,有50多篇论文参会。

在接下来进行的讲学与论争过程中,黄教授的观点得到国内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光明日报》率先发文表态支持并进行跟进报道,其它报刊亦开始刊登相关交流成果的40多篇论文,并得到海内外40多家媒体的介绍与赞扬。如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简报》126期也对此情况进行通报,肯定与表彰重师和川师的做法。在《中国日报》(英文版)相继采访报道黄教授后,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楚辞学史《屈原问题论争史稿》及其共有250万字的楚辞著作正式相继出版问世。

著作出版后,部分日本学者立即与以黄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展开论争,有的学者回国后写出答辩文章支持自身观点。其中,几位学者与黄教授保持书信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受益,逐步转变自身看法。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委托弟子与他取得联系,深化合作交流;日本著名楚辞专家竹治贞夫当面与黄教授进行交流,并撰文批驳屈原否定论;日本国学院大学汉文学会会长藤野岩友,向他寄出批驳“屈原否定论”的专著。《成都晚报》载文称赞黄教授为中日文化交流“架起一座金色学术之桥。”

至此,该论争的影响已扩大到日本,并引起部分日本学者的高度重视。日本学者对此的态度转变与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成果,标志着黄教授著作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也证明了黄教授批驳观点的正确性,最重要的是维护了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维护了我国的尊严。而作为近代“梁启超”式的人物,他肩负重任,为国为民,坚定维护我国尊严,“大我”的梦想得以超越实现。

所为所乐心似少年

“伏枥何能终此老”?黄教授一直坚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当 谈到黄 教授在钟云舫诗联研究上所做出的巨大成就时,他很谦虚地摇了摇头。研究钟云舫楹联纯属巧合。作为江津历史文化名人与中国楹联圣人的钟云舫,因反对清政府及旧官僚而锒铛入狱,并在狱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而 黄 教授对其格外欣赏。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年事已高的黄教授历经数年,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走访了许多的名人专家。最终,由黄中模教授、敖依昌教授主编,多位教授参与编定的《钟云舫全集校注》、《钟云舫研究丛书》两套丛书,近400万字的成果,近期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得到了海内外各报刊的跟踪报道,荣获各大奖项。

而他关于研究钟云舫诗联的课题,得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并且该课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庆最大的社科研究项目:钟云舫及其《振振堂》集研究。

“我们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黄教授对我们说。在黄中模教授关于屈原楚辞的学术著作,传到台湾之际,台湾部分学者刊登文章,希望自己能落叶归根,回到大陆,并写信遥寄期望。

黄教授认为,海峡两岸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宣扬中华文化。在黄教授的主持领导下,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成立,连续与台湾文艺界轮流举办了有两岸著名诗人参加的七场诗歌研讨朗诵会。

并在 2012年 12月 12日与中国诗歌艺术协会理事长林静助达成共识,两岸合作研究具有“台湾太史公”、台湾三大著名爱国诗人之一之称的连横(连战祖父)诗词。而如今已在筹备发行与台湾著名教授共同主编的《连横诗词选注》。此书已由连战签名作序,因对台无小事,已由有关最高领导单位审核认可,批准即将出版。

这部作品是自194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以来,首次由两岸文化界教育界合作培育出的硕果,书中平俗易懂的用词,为两岸具有中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普及爱国思想提供了便利。黄教授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上,取得显著成就,第三次超越了自己的梦想。

唯愿你我也能如黄教授这般,不忘初心,以梦为马。少时轻盈的步伐渐没了踪影,一路的颠簸,只留得那经受住了风霜雨雪的背影。一转身,仍是少年模样儿。

[编辑:覃莉滟覃熊瑶汪梦莲]

原载重庆师范大学主办《重师印迹》2017年9月第三期

 

 

关闭窗口